
在家门口安享幸福晚年,是广大农村老人的殷切期盼。在邹平市黄山街道,一个个扎根乡土的“孝善食堂”悄然兴起,它们以一顿顿家常便饭为起点,不仅解决了老人们“做饭愁、吃饭难”的现实问题,更编织出一张充满温情的养老网络,让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”的愿景照进了现实。
一顿热乎饭,破解养老“第一难”
“做饭愁,吃饭难”是困扰农村高龄、独居老人的普遍难题。黄山街道从“一顿热餐”入手,精准破题。截至目前,辖区各村充分利用上级补助与支持,已建成并运行孝善食堂11处,为210余位老年人提供日常就餐与上门送餐服务。
“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,以前一个人在家,做饭总是凑合,做一顿吃好几顿。”崔家村82岁的崔富锡大爷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,一边感慨道,“现在好了,走到这儿花一块钱,就能吃上荤素搭配的热饭热菜,还能跟大家聊聊天。孩子们知道我们在这吃得好、有人照应,在外打拼也放心。”这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孝善食堂最直接的温暖。它不仅满足了老人们的胃,更慰藉了他们的心。
在运营上间群策略,街道坚持惠民原则,老人每餐只需象征性支付少量餐费,餐标差价由村集体承担。“我们村还专门开辟了‘暖心小菜园’,志愿者负责种植,时令蔬菜直接供应食堂,既新鲜又降低了成本。”中杨堤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周超补充道,“时常还有热心村民和志愿者捐赠米面油等物资,大家都想着为老人们的幸福餐桌出一份力。”
一方新天地,从“吃得好”到“过得好”
孝善食堂的功能,远不止于一餐饭。黄山街道各村巧妙盘活闲置资源,将旧房、废弃学校、闲置院落改造为功能复合的暖心场所。
“我们村投资29万元将村内废弃的公路站改为孝善食堂,能够满足几十位老人同时就餐和活动的需求。”西杨堤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袁猛介绍。这些改造后的场地,不仅配备了干净的厨房和明亮的餐厅,还设置了棋牌室、健身器材、健康理疗室等场所,让老人们在就餐之余,有了下棋、聊天、保健的好去处。
每周固定的公益理发日,是食堂里另一项受欢迎的活动。有理发手艺的村民和受邀的理发师志愿者齐聚于此,为老人们提供免费服务。
“我腿脚不方便,去镇上理次发不容易。现在好了,在村里食堂吃完饭,顺便就把头发理了,还是免费的,太周到了!”刚理完发的夏爱真奶奶对着镜子照了又照,脸上笑开了花。食堂正成为老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港湾,实现了从“吃得好”到“过得好”的升级。
一幅新蓝图,绘就“老有所乐”新图景
“除了现有的就餐、送餐、免费理发、健康理疗服务外,我们还计划利用孝善食堂场地开展戏曲表演、书法绘画教学等文化娱乐活动,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。”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徐象鸣表示。
“听说以后这里还能听戏、学书法,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!”老人张金平充满期待地说道。以孝善食堂为支点,黄山街道正积极探索并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,致力于将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乐”的美好愿景,化为每位老人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。
通讯员 朱莉洁 报道
大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