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这样一位红军女将华泰优配,曾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、在军队传授战术理论,甚至领导过陈赓、许世友等红军高级将领。
图片
她就是张琴秋,巾帼不让须眉,可是1955年授衔时,却没有军衔,这是为什么呢?里面有什么隐情吗?
1904年,张琴秋出生,很多女孩子读几年书,就会找个好人家嫁了,但她一点都不安分。16岁就读杭州女子师范后,有一天,她和同学商量了一件“大事”,要剪掉自己的辫子!
那时候女孩子剪短发,在很多保守派眼里是大逆不道,张琴秋和同学偏偏要做给大家看,当众互相把一尺多长的辫子咔嚓剪了。全校轰动了,有人骂她们败坏风俗,也有人偷偷支持她们,还说这是“头发革命”。
1924年,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第二年便被组织派去苏联留学。她有个特别的想法,回国肯定要打仗,自己得提前学会带兵,于是一个江南女子,跟着男学生一起练队列、练射击、练野外作战,日夜钻研战术理论。
回国后,张琴秋和丈夫一起去了鄂豫皖根据地,组织任命的职务,果然和她预料的一样,是在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政治部主任。这活儿可不好干,第一天站到队伍前面,底下的男兵们就质疑起来了,让女的当领导能行吗?有人甚至嘀咕:“长得再好看,也不能打胜仗啊。”
图片
不过张琴秋毫不在意,讲起军事理论、战术指挥头头是道,本来不服气的男兵们一个个听得入了神。几堂课下来,再也没人敢小瞧她了,有人甚至认为,张主任的这股劲头,比大老爷们还足,后来她还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。
虽然身为女子,但张琴秋丝毫不比男人差,常有人夸赞其“英姿飒爽”,当时在她手下的,有陈赓、许世友这些后来的开国将军。
张琴秋经常到后方医院去视察伤员病情,有些伤员熬不过去,年纪轻轻就牺牲了,很多战士连名字都没留下。她心里特别难受,这些孩子为革命牺牲了,总得有个像样的地方安葬他们吧?
1934年,张琴秋亲自跑到一处村落,选了一块青山绿水的缓坡地,她还亲手设计墓碑,题写了碑文。为革命牺牲的战士们自此有了安眠之所,如今,那里已安葬着2万多名烈士,年年有人祭拜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不再需要打仗了,张琴秋没闲下来,被调到纺织工业部当副部长。她虚心向工程师们请教,还积极参与机关补习班,没多久就成了内行。
图片
195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,张琴秋讲起纺织原料的问题头头是道,代表们都佩服不已。
1955年,军队正式开始授衔,张琴秋曾在部队担任过非常重要的职务,应该能被授予军衔吧。结果出来了,却没有张琴秋的名字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原来,没有特殊的情况下,授衔只授给现役军人,张琴秋当时已经不在部队了,干起了纺织工业部的工作,也因此成了“无衔女将”。
虽然当了副部长,张琴秋的生活依然简朴得很,组织配有专车,但从不让孩子坐。孩子们上学,全都自己走路或者坐公交,张琴秋认为战争年代那么苦都过来了,现在条件好了,更不能忘了艰苦奋斗。
张琴秋的侄孙孙剑鑫在北京读书时,她每个月给10块钱生活费,还经常关心他的学习。快毕业时,孙剑鑫问姑祖母该去哪儿工作,得到的回复是“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”。他很听话,填报了贵州,去了贫困山区。
图片
虽为女儿身,张琴秋却从没在战场上怕过、逃过,更不在乎回报,甘愿为祖国、为人民贡献此生,这样的巾帼英雄值得我们敬重。
参考资料:《“桐馨”向党·巾帼榜样 | 张琴秋:红军历史上唯一的无衔女将》华泰优配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大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